

上个月,2025年上海市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上海博物馆举行,这是首次在全市范围内举办的展示文物修复技艺的重大赛事,最后评选出的优秀选手将代表上海参加全国比赛。比赛中,业内顶尖的年轻文物修复师、高校文保“新生代”与师长同台竞技,呈现出上海文物修复领域一派枝繁叶茂的景象。

文物修复的精细把握在毫厘之间(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文物修复不仅是“修物”,更是“修心”,毫厘之间的细腻把握,都倾注着对历史的虔诚与对文化的敬畏,呈现的是一代又一代修复师们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敬仰之心,是他们对传承与守护的执着与坚守。

龙吴路1118号的门牌被做成了文创冰箱贴办公楼极其安静。楼道里看不到人影,办公室内,大家的目光沉浸在手中的文物上,偶尔有人交流,也是用极低的声音,生怕惊扰了其他人手里细致入微的活。刚在大赛中拿了金属文物修复项目一等奖的王南丁,正埋头在工作台上的一堆工具材料中。面前堆着瓶瓶罐罐,装着黏合剂、粉料、漆料以及青、绿、蓝等矿物颜料。修复师们平时对话最多的,就是案头这些五花八门的工具。文物修复的工具海纳百川,从五金工具到手术器械,无论它本来的功能是什么,只要是能解决修复问题的,都可以为我所用。这次大赛中,不少人还带了吹风机、手术刀、打磨膏、老虎钳、砂纸、棉球等,令人大开眼界。功力深厚的老法师还经常会发明一些奇特而实用的工具。王南丁桌上的工具也不例外,右手边一台牙医使用的洗牙器,用来去除青铜器表面一些比较厚的锈蚀;一瓶细沙是为了在青铜器修复中模拟锈蚀的质感。最特别的是工具架上放着两大瓶国产经典护肤品“百雀羚”,这本是单位为保护修复师们的手而发的劳保用品。对自己十分“粗糙”的修复师们没拿来护手,倒是因为里面主要成分凡士林,大家都拿它来用作文物复制工作的脱模剂。

王南丁在修复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二 缘分

上博青铜修复人员在探讨修复技术,右一为张珮琛

岑岭擅长陶瓷修复。

岑岭最引以为傲的作品是一只宋元时期的青釉划花碗
四 对话

沈骅在修复《宋拓王献之书帖卷》。在刚结束的大赛中,他获得纸张书画文物修复项目一等奖。这件文物因为太过珍贵,一直雪藏在上博库房,没有拿出来展出。能触摸到珍品,也是每一位修复师梦寐以求的,上博每次送来一批待修复书画,大家都很期待,如果能修到一件珍品,那是要开心好久的事。

书画的修复工艺极其精细沈骅在修复这件《宋拓王献之书帖卷》时,要先将损坏部位的背纸及托纸一层层慢慢揭除,再将配好的各层补纸逐层修补上去,每一层修补的位置也要错开来,假如重叠在一起,就会使修补的接口显得过于厚硬。为了达到上博的要求,修补材料的选择也极花功夫,很多地方要找老料补上去,才能修旧如旧,还其本色。面对老化的纸质和薄如蝉翼的纸张,其所需要的功力和时间可想而知,一整天最多也只能补5个虫洞。修这一幅卷轴,沈骅用了整整1年。

沈骅演示初学者用棕刷练习排刷功听力障碍给岑岭带来了独特的工作方式,安静的环境有助于他专注修复,但交流障碍确实增加了学习难度,无法随时请教同行的他,只能通过大量阅读专业图录和反复实践来提升技艺。他的案头,放着几大本《青花名瓷》《明初青花瓷》等图录,平时一有时间就翻看。

张珮琛正在专注地修着一件青铜器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上博建馆不久,就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文物修复工场。第一代修复师大部分是从传统古玩行引入的民间高手;第二代修复师是从特别工种的工厂招来的老师傅,个个身怀绝技,在模具、做色、铸造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绝活;第三代修复师70后张珮琛等多数来自艺术类院校,他们将色彩造型等美学功底与文物修复相结合;现在的第四代修复师,又有相当一部分拥有海外文保专业留学背景,吸收西方的修复理念,将新材料新技术融入传统技艺中。
本文刊于2025年4月12日新民晚报6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