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邺风
洹水长歌 千年守望
卢书兵

洹河,这条蜿蜒于豫北平原的古老水脉,以它特有的沉静与深邃,滋养了华夏文明最古老的文字基因与青铜记忆。它虽然没有长江的浩荡气势,却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将文明的密码刻进甲骨、铸入青铜。洹水之滨的安阳,像一册未被时光蚀尽的竹简,在每一次考古发掘的清风拂过时,轻轻翻动,展露出中华文明古早的篇章。

洹河南岸的小屯村,麦浪翻滚的阡陌下,埋藏着震惊世界的文明密码。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辨认出那些神秘的刻痕,那是商王与天地神灵的对话,是龟甲用火灼烧后裂纹间浮现的天机谶语。

在甲骨文重见天日之前,商朝仅存在于《史记·殷本纪》等文献的零星记载中,一度被西方学者质疑为传说。直到考古铲掀开黄土,三千年前的占卜档案重见光明,“甲戌日祭祀上甲,乙亥日祭祀匚乙,丙子日祭祀匚丙”。这些契刻于甲骨上的文字,不仅勾勒出完整的商王世系,更以刀为笔、以骨为纸,复活了远古的日月星辰、青铜礼乐与金戈铁马,让三千年前的烟火气息穿透时光帷幕,直抵现代人的心灵。
如果说甲骨文是商朝的“史官手札”,那么青铜器就是他们的“国家礼器”。殷墟出土的司(后)母戊鼎重达832.84公斤,鼎耳可立壮士,鼎足如擎天柱石,饕餮纹在铜绿间闪烁着永恒的目光。这不仅是王权的象征,更是工艺的巅峰,商代匠人独创的分铸法、陶范术让铜、锡、铅在烈焰中熔铸成器,使狰狞兽面与记载赏赐、征伐、祭祀的庄重铭文达成完美的和谐。


比如妇好鸮尊,昭示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的赫赫战功;司(后)母辛方鼎,则诉说着王室母仪的尊崇地位。它们不仅是祭祀的礼器,更是礼乐制度的立体呈现,当钟磬与青铜齐鸣,青铜纹饰中的神兽仿佛在旋律中睁开沉睡千年的眼眸。

安阳的羑里城遗址,一座不起眼的夯土高台,流传着“文王拘而演周易”的传说。在这里,他将伏羲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以阴阳爻变构建宇宙观的哲学体系:易者,变也。爻线的交错不仅是占卜之术,更是一种宇宙观——万物皆变,唯变不变。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朱熹以理学释卦象,格物致知。这部诞生于囚室的典籍,成为后世文人处世的圭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羑里城的一抔黄土,竟孕育了中国哲学最深邃的辩证思维,在阴阳流转间暗藏宇宙的至理。

东汉末年,曹操以邺城为霸业根基,在铜雀台上宴饮赋诗。他与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的诗笔起落间,“慷慨以任气”的建安风骨破茧而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苍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悲壮,让乱世中的文字淬炼出了金石之音。
邺城不单是军事重镇,更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熔炉。北方的雄浑与南方的婉约在此交汇,胡笳的苍凉与汉家琴瑟的悠扬在此共鸣。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瑰丽想象,或许正萌发于铜雀台的星夜宴饮,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绽放异彩,为隋唐的文化盛世埋下伏笔。


如今的安阳,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交织。殷墟博物馆里,甲骨文的“日”“月”“山”“水”等字,与现代汉字一脉相承;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互动展区,孩子们临摹三千年前的刻痕,古老的文字在电子屏幕上焕发新生。

↑建议横屏观看↑
洹水依然静静流淌,见证着文明的延续和创新。从甲骨文的刀凿斧刻到键盘的指尖跃动,从青铜器的范铸技艺到3D打印的数字新生,这片土地上孕育的文化基因始终生生不息。安阳的文化遗产并非标本,而是奔涌的活水,它自商王的占卜台发源,经过《周易》的思辨,吸纳了建安的风骨,最终汇入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永远奔腾不息。



(文内图片均为资料图)
(来源:安阳融媒《安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