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宝历险》情景式主题展、为获救助的猫头鹰征名、动物饲养员见面会……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连日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组织开展了“珍稀动物·万物繁荣”主题系列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教育活动传递守护珍稀物种的理念。
身体胖萌,眼睛又大又圆,小脑袋时不时转动……一只受伤后获得救助的猫头鹰,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注意。“大家好,我们一起给这只猫头鹰取个名字吧!”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发出征名倡议后,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经过筛选,这只猫头鹰被命名为“生生”,寓意生生不息。“我给它取的名字是‘福安’。”呼和浩特市一所小学的学生闫嘉铎说,虽然他起的名字没入选,但看到康复后的猫头鹰仍然很高兴,“猫头鹰是珍稀动物,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希望它幸福平安。”
呼和浩特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执行会长高楠说,这只猫头鹰被发现时,一只翅膀已折断,经救助治疗后,协会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联合组织了这次征名活动,“想借此机会让更多人关注珍稀动物保护工作。”
精心布置的丰富场景,融合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多元素互动环节……《雪宝历险》情景式主题展围绕雪豹这一物种布展,让观众化身为寻家的“雪宝”,通过多媒体设备和互动装置,把故事情节和科普内容相融合,营造出独特的参观体验。
前来参观《雪宝历险》主题展的观众,不乏“大手牵小手”的身影。“互动性很强,很快就能对雪豹这种濒危物种有更多的了解。”呼和浩特市市民韩晓燕说,孩子今年秋天就上小学了,“这样的展览孩子爱参与,也能在心里种下保护动物的种子。”

活动期间,一系列参与度高的活动,也十分吸引人。在活体动物展示区,饲养员陪同孩子们近距离观察红隼、玉米蛇,通过饲养员的讲解,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手工制作区,珍稀动物手工制作活动更是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参与,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在动手实践中,了解保护珍稀动物的意义。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通过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推动自然科普教育的推广与深化。自2018年11月开馆以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实施的面向在校生的公益科普课,已有超过16万人次参加。这些公益科普课通过专题展览、自然课堂、馆校合作等创新形式,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自然科普教育体系。(记者刘懿德、连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