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2日,在保山市中心血站,发生了温馨而感人的一幕:一对来自保山市隆阳区的年轻小夫妻携手走进机采室,共同捐献了血小板。
丈夫94次捐献血小板
当日上午,杨金亮和方桃美十指相扣走进机采室,在相互的陪伴和支持下,勇敢地伸出手臂,为需要帮助的患者献上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完成了血小板捐献。

这已是丈夫第94次、夫妻俩第二次共同捐献。采血椅上,他们相视而笑,手臂上连接的采血管成为传递爱心的“生命线”。
据杨金亮介绍,他之前已经有过多次捐献全血及血小板的经验,其中献全血6次、血小板94次。在他的影响下,妻子也随他一起开始捐献血小板,这次是他和妻子第二次一起捐献血小板。
妻子爱心相随
“想到我们的捐献能够挽救他人的生命,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方桃美说,“最初我也害怕,但看到他献血后反而更健康,我就放心了。”方桃美表示,自己最初对捐献血小板有些顾虑,担心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但在杨金亮的耐心解释和鼓励下,她逐渐了解了捐献血小板的重要性和安全性,最终决定和丈夫一起加入这个爱心队伍。

在捐献过程中,保山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为这对夫妇提供了周到的服务和细致的关怀。他们耐心地解答了夫妻俩的疑问,指导他们完成了捐献前的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测,并在捐献过程中给予了温馨的安抚和鼓励。整个捐献过程顺利而愉快,夫妻俩都表示没有感到任何不适。
完成捐献后,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笑容的夫妻俩举着献血证合影留念。“这比任何礼物都有意义。”杨金亮说道。
他们还向市民发出倡议:捐献血小板仅需1小时,却能改写他人的人生剧本。期待更多人加入这支“红色生命接力队”,共同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和希望。
血小板是临床最紧缺的血液制品
针对时常有患者家属及献血者提出疑问,为什么血小板会出现供应不及时的情况?保山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据保山中心血站副站长李维锦介绍,受自身特性限制,血小板的保存条件极为苛刻,需在20—24℃恒温环境中持续振荡保存,且保质期仅5天左右。相较于红细胞35天的保存期,血小板难以大量储备,只能按照血小板使用需求适时采集维持供应,这就使得应急响应难度大幅增加。“血小板是临床最紧缺的血液制品,一袋血小板,往往就是生死线上的‘希望燃料’”。
为保障血小板安全有效地供应,保山中心血站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首先,我们已建立了一支由457名献血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捐献队伍;其次,通过组建固定献血者队伍、建立医院需求预警平台、与周边血站建立调配机制等三大措施保障供应。”李维锦表示,但面对瞬息万变的临床需求,仍需更多爱心人士加入。
如今,杨金亮和方桃美这对“热血CP”已成为血站的模范夫妻档。从一个人到一家人,从94次到更多次,这对夫妻用热血诠释了爱情最美的模样。他们的故事证明:每个人伸出的手臂,都是筑就生命长城的坚实基石。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陶刚 摄影报道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