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田米 文/图
陈迎春,1974年出生于泉州晋江一个金漆画世家,是陈氏家族金漆画第十二代传承人。自幼受家庭熏陶,他对金漆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9岁随父学画,16岁独立创作。四十余年深耕金漆画,传承核心技艺,勇于探索创新。作品荣获全国、省级的金、银、铜奖,多件作品还被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

陈迎春的获奖作品《三英战吕布》
从家族传承,到屡次获奖,再到一生热爱,陈迎春是如何将这门技艺传承发扬的?
“父亲是民间手艺人,以画马出名”
4月23日,记者来到晋江市罗山街道,在陈迎春的家里和工作室见到了他的金漆画作品。“从小就看着父亲在家里涂涂画画,在9岁的时候,父亲就让我打底稿,练习一些山水画,一步步走进了金漆画的世界。”等有一定的基础,他坐在父亲自行车后面,跟着父亲去外面作画,挣工钱,从最初的父亲小帮手,到逐渐独当一面。

陈迎春的工作室里,收藏了大量的金漆画作品
“父亲是民间手艺人,以画木床的金漆画为生,他的马画得很有名,每一只马的动态都特别好,举头、回头、跳跃、侧脸都画得特别好看。人物骑马打仗,动态神情、马脚步等配合特别好,在晋江的深户、金井,很多户人家都喜欢他画的马,很多都保存了很久。”陈迎春回忆起父亲的画作,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
在陈迎春家的藏书柜里,收藏了一万多本小人书,这些小人书成了他绘画灵感的源泉。他最喜欢的是民国时期的小人书,每一本小人书的故事和人物画像都深深地吸引了他。“西游记、封神榜的动态画面,到红楼梦的人物表情,再到三国历史人物的动作……这些小人书中的故事和人物画像都是我学习的对象。”陈迎春说,自己能画得栩栩如生,都是从小人书中学来的,没事就看小人书,拿着笔学画小人书里面的人物动作。

收藏的小人书
“每一步都需要耐心,每一幅都是原创”
金漆画不仅是一种生计,如今更是一种传承和热爱。陈迎春说,父亲教给他的是基础,而他则通过自学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这份对画画的热爱,也传承给了他的女儿。他的女儿特别喜欢画古装美女,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同学围在她身后看她画画。

金漆画工艺,可以用于古琴、琵琶等
“金漆画的制作工艺繁琐而精细,先用铅笔打稿,再画到木板上,涂物质粉,画漆线条,快干了贴金,再填大块漆,快干了再贴金,贴金以后描线条,再修尾就是细节。”陈迎春说,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细心,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每一幅画都是自己的原创,有时候也按照客人要求定制。他的作品《三英战吕布》还在福建省工艺礼品与手工艺精品展上获得了金奖。

铅笔打稿

经过每一步的耐心打磨,最终完成的金漆画
“我家里收藏了两千多件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画板来学习,这些老画板的价值和珍贵性无法具体衡量。”陈迎春说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学院博士生,看过他的金漆画后,特意找到他交流。而他在梧林古村落的金漆画工作室,经常进来参观的游客,一看到这些画板就感慨万分,都说这是他们爷爷奶奶辈的记忆,现在很多都已经看不到了,没想到在这里还有人传承。
“最近在创作的这幅作品,机器人表演提线木偶戏,等整幅完成了肯定是个很特别的金漆画作品。”如今陈迎春不仅在技艺上不断精进,更在传承和创新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他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到村外观摩同行的创作思维、创作手法和工艺构思,向绘画名家学习,观赏传世经典名作,从中总结经验。同时,他还将本土文化融入创作中,使金漆画作品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打好的底稿,内容包括机器人表演提线木偶戏等
编辑:周德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