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是一座因“铜”得名的城市
这里是“水中大熊猫”——江豚的“桃花源”
诗仙李白多次游历此处
赋诗十多首
更是大声表白“我爱”
它就是中国铜都——铜陵

01、铜
铜陵,以铜而兴
3000多年前的大商
先人就在此采矿挖铜
青铜器的坚韧直接刻进城市灵魂
2000多年前的大汉
武帝在此设铜官、收铸币、固国本
1000多年前的大唐
炼铜工匠在寒夜明月下、高歌劳动
李白路过此处
触景吟唱:“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铜陵市博物馆

△铜陵市博物馆藏商代青铜器
滚烫的铜水在铜陵绵延三千年
这里是中国铜工业的摇篮
上世纪五十年代
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
把热血和青春挥洒在这片土地上
这里诞生过新中国——
第一座铜矿
第一炉铜水
第一块铜锭
铜业第一股
这是城市的厚重

△铜官山1978文化街区

△新中国第一块铜锭(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藏)
昔日炼铜工人生活区改造的
铜官山1978文化街区
留存了40年的生活印记
见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见证改革开放、企业改制
见证中国铜都的崛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想长得高,根要扎得深
有多深?地下1000米!

△冬瓜山铜矿负1000米的井下,工人遥控无人设备采矿
亚洲最深坑采铜矿——冬瓜山铜矿
很像电影《流浪地球》里的地下之城
它日采铜、硫、铁矿13000吨
远程遥控、5G覆盖、危险地带无人操作
实现全方位数字化、智慧化、安全化
有食堂、有浴室、有洗衣房
这座地下之城告诉我们
最强工业技术不在科幻片里
而在现实当中
这是城市的底气

△铜官府
铜陵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铜房子——
铜官府
占地1600平方米
由500吨铜铸造
展示各种精湛的制铜工艺
失传2500年的非遗技艺——
青铜焚失法在这里恢复
精美绝伦的铸胎景泰蓝工艺在这里发明

△铸胎景泰蓝
铜陵用铜斧凿开文明
也用铜水浇筑未来
铜板带、铜棒、铜杆、铜管、铜线、铜箔等等
形成了16类铜产品的
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产业链
这里的铜丝直径只是发丝的十分之一
用在国产精密设备上
这里的铜箔厚度是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用在新能源汽车电池上
铜矿不可再生
创新源源不断
这是城市的转型

△铜都情怀铜来表达,图为城市地标——丰收之门
02、水
火炼出骨架,水滋养灵魂
铜陵131公里的江段
冲积出6个江心洲
看长桥卧波
听江水澎湃
品明月潮生
这是城市的性情

△八百里皖江第一桥——铜陵长江大桥
天井湖
湖在井外,井在湖中
井水不犯湖水
不论旱涝
井水都高过湖水两米
这是城市的灵气

△天井湖

△天井湖因湖中岛上“天井”而闻名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是江豚的诺亚方舟
它位于铜陵58公里江段
有3万多公顷
江豚种群数量长期稳定在60头左右
工作人员每天给它们喂食
定期给它们体检
像呵护婴儿一样
伴随着长江十年禁渔和生态环境改善
江豚数量连年回升
“长江天使”越来越常见
这是城市的生机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江天使”频频现身
铜陵著名的小镇大都跟水沾边
大通本名澜溪
曾经是通商口岸,沿江巨埠
商贾云集,人丁十万
东西交融,寺庙教堂
人称“小上海”

△大通古镇
永泉小镇
买东西用铜钱
这是江南水乡的旧时光

△永泉小镇
犁桥水镇
依水而建、以水为伴
让人心情水灵灵

△犁桥水镇
有这一方秀水
才有甜美的白姜
名贵的凤丹
白荡湖的大闸蟹
这是城市的风韵

△白荡湖畔见浮山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这是李白为铜陵做的顶级代言
我有铜都气派
我有水乡风情
古今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铜雕塑——起舞
03、新生
铜陵,取“铜”为名
“陵”寓意美好
铜陵的浪漫
是工业与自然的和解
是旧时光与新生活的交织
是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
心中不灭的诗意与热爱

△铜陵铜冠电子铜箔有限责任公司分切车间内,工人正在检查成品
在这里
一块小生姜
一年可以带来10亿元产值
一位70后的大厨
将600多家小菜园开遍大江南北
一位农民
花了20年时间
将废弃矿坑打造成世外桃源

△铜陵主城拥江含山环湖
曾经
铜陵的发展与铜紧密相连
时光的列车一路向前
作为资源型城市
没有丝毫退却
咬定目标往前赶
一手锻长板
一手补短板
从一“铜”独大到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百花齐放”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新兴产业“小树变大树”
这座城市犹如一匹黑马
正迈出全面“向新”的脚步
让三千年铜魂在新时代激荡出新的回响
我们是时候重新定义铜陵了
|策划:张弓 黄娜娜
| 海报:周纪萌
|编辑:叶秋盈
|制作支持 :铜陵市委宣传部、铜陵市委网信办
| 出品:安徽新媒体集团徽风皖韵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