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玉洋 上海报道
美国所谓“对等关税”之下,也有关税豁免的领域。
近日,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对美国所有贸易伙伴设置10%的“最低基准关税”,同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数十个贸易伙伴,关税加码幅度更大。中方随后宣布相应的关税反制措施。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通常某个国家在决定加征关税的同时,都会设置相关的产品关税排除机制。就在美国对全球宣布“对等关税”后的第二天,特朗普政府在白宫官网公布了一份长达22页的产品豁免清单,其中有一条“美国成分≥20%”的豁免原则,亦即涉及原产于任何国家的商品,如果其中的“美国成分”占该进口商品海关报关总价的20%及以上,则“美国成分”不加征额外关税,只对“非美国成分”加征对等关税。
在大多数分析人士看来,这一原则有利于消费电子(智能手机、高端音视频设备、AR/VR设备)、通信设备(光模块、服务器、5G基站控制器)、工业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医疗影像系统)等电子制造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可降低关税成本(如iPhone供应链成本),中低端电子产品(如充电器、低端耳机等)仍面临46%关税,可能导致终端涨价20%—30%。”Omdia半导体产业研究总监何晖对记者表示。
有条件的豁免
根据美国白宫官网更新的美国协调关税表(HTSUS)正式修订文件,所谓“美国成分”包含美国设计、美国专利、美国授权IP、美国零组件、美国软件、美国原料和其他可量化的美国技术或原始价值等。
据了解,“美国成分≥20%”这条豁免条款适用范围涵盖了消费电子(如智能手机、AR/VR设备)、通信设备(光模块、服务器)、工业自动化设备等电子制造产业链;在这个条款下,美国成分占海关申报价20%以上的产品,可免除美国加征的附加关税(如对中国、越南电子产品的34%—46%关税),“对等关税”仅适用于该产品的非美国成分。
但企业侧需要注意以下申报操作要点:一、 价值核算,需提供BOM清单(物料清单),明确美国产部件的采购价及总成本占比,若美国成分分散在多个供应商,需合并计算(如芯片+软件≥20%);二、文件要求,美国供应商出具的成分声明(需含HTS编码及价值占比),在HTSUS 9903.01.34条款下提交,并附供应链溯源文件。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同舟建议,中国出口企业要仔细研究美国关税豁免商品清单,优先安排豁免商品的出口,定期访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官网,获取最新的关税豁免清单和政策文件。
那么,“美国成分≥20%”的豁免门槛对于消费电子影响几何?根据《证券时报》报道,Canalys高级分析师朱嘉弢表示:“此前类似加征关税情况,苹果已申请关税豁免,但此次关税政策对苹果产业链的影响,还需等待苹果在申请关税豁免方面的最新进展而定。”
截至目前,消息层面暂未出现苹果公司能获得豁免的迹象。不过,据印度媒体援引美国苹果公司高级人员的消息报道称,为了尽可能减少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影响,苹果公司选择在美国政府新关税政策生效前,将苹果手机产品从印度紧急运往美国。
有分析人士认为,苹果公司可能会提高产品价格。同时,还有分析认为,苹果公司会与其供应链公司进行谈判,让这些供应链公司给予苹果更低的定价。
透过“美国成分≥20%”的这一豁免条款,外界可以看出本质上这是“有条件豁免”,旨在通过产业链绑定强化美国技术主导权。然而,美国想要快速培植壮大本土产业链绝非易事,毕竟劳动力成本和产业工人成熟度等不能和中国相提并论。
最新消息显示,特朗普已授权对大多数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停政策,并将来自中国的商品的总关税从104%进一步提高到125%。
“现在这件事还在动态变化,预判不了。”对于“美国成分≥20%”的豁免原则未来走向,何晖如此表示。
国产化空间进一步打开
此前消息还显示,为应对特朗普政府4月9日开始实施的“对等关税”,美国内存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已经通知美国客户,计划对部分产品加征“附加费”。
在致客户的函件中,美光科技表示,虽然美国新关税政策豁免了部分半导体产品,但内存模块和固态硬盘(SSD)产品仍将面临关税调整。所以这些用于汽车、笔记本电脑和数据中心服务器等各类产品的存储模块,现在需要美国买家额外支付多出来的费用。
而“果链”企业歌尔股份证券部相关人士也表示,该公司大客户(美国本土科技巨头)曾成功申请关税豁免,避免了供应链成本的增加。
“目前,客户需要再次申请豁免,公司正与客户积极沟通,关注豁免申请的进展。关税增加幅度高达30%—40%,而供应链的利润率本身较低,无法承担额外成本。”歌尔股份证券部相关人士表示,如果豁免申请失败,客户可能需要承担关税成本,或者将成本转嫁给终端消费者,而关税成本转嫁给终端消费者将对公司销量、收入和利润等财务指标造成极大冲击。
根据研究机构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调查,受美国新一轮关税政策的影响,下修包含AI Server、Server(服务器)、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终端市场的2025年出货量展望。
TrendForce集邦咨询表示,目前供应链仍在探讨如何消化因关税而提高的生产成本,最终产品中的美国价值是否以品牌国家或制造地为认定、举证方式,成为近期观察重点。
据此,TrendForce集邦咨询提出两大下修展望情境:基础情境建构于20%的最终产品的美国价值倾向“属人”,即品牌方国家类别,因此美系品牌较易举证,并获得整机或系统的豁免。悲观情境预期关税冲突随着各国实行反制措施而升温,美国价值将严格以生产地为计算依据,引发市场调整的可能性更高。
多年来,半导体一直是中国进口金额最多的商品。根据海关数据,2024年我国半导体产品从美国进口总金额合计1230.4亿元,占我国从美国进口全部产品总金额(1.16万亿元)的10.6%,占我国半导体产品总进口额(3.27万亿元)的3.76%。
从进口产品种类来看,2024年我国从美国直接进口的集成电路产品总金额最大,达到836.7亿元,但占我国半导体产品总进口额的比重最小,为3.04%。从关键产品来看,我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为处理器及控制器(CPU/GPU/MCU等)。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联席所长芦哲表示,对美加征关税后,我国高科技产品和农产品的国产化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以航空器、消费电子、汽车核心部件、高端农产品为代表的领域将出现显著替代效应。
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本次反制措施也彰显出我国加大科技投入,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的决心,有望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国产化是实现产业链安全的必要路径,国产企业通过‘估值提升—信心提升—资金流入—国产化率提升—估值提升’形成正向的闭环,资本市场与产业形成产融协同新范式,有望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芦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