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让科研导向更加清晰,研究人员更加专注于解决真正的科研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科研中的压力,同时也激发了更多创新动力。”谈及在科研初期、上升期赶上的“好政策”,一批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乘着分类评价“东风”晋升的青年科研人员们激动地说道。
科技人才评价是科研创新活动的“指挥棒”。近年来,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加力提速,全国已有多个地市和科研机构入选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基因组研究所就是试点单位之一。几年来,基因组所推行以“代表性成果”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机制,破“四唯”、立“新标”,为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让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骨干人才成为人才评价改革的受益者。
发生在基因组所的故事是深圳扎实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一个缩影。如今,在深圳的科研院所、生产车间、企业一线,“不拘一格降人才”有了全新的实践。
一批批科技创新人才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为深圳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深圳大鹏新区,三面环海,绿树成荫,生态宜人。
在辖区依山傍海之处,坐落着数栋雅致有形的白色建筑。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设立于此。基因组所成立于2014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深圳市共同打造,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前沿的现代创新型研究所。研究所目前有职工300多人,博士后200多人,加上在这里攻读学位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共有1300多人。

“高学历、高技术、高水准,这是基因组所的基本情况。诸多人才汇聚一堂,如何最大化激发科研人才的科研活力,更好助推科研成果创新产出和创造性转化?”基因组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王桂荣向记者讲述了其中的“秘诀”。
作为科技部全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和中国农科院现代院所改革的“试验田”,在激发科研人才科研活力、释放强大科研动能方面,基因组所最先做的是从理念上更新认识。
“国家的重大需求不是光发文章就能解决的,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现象,才能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国家需要,这个正确理念一定要认识到位。”王桂荣说。

在“破四唯”之后,应该以什么作为评价标准、评价参考,才能激励科研人才向更高层次的科研道路发起冲击,这是摆在基因组所面前的考题。
破而后立,需要一套新机制。结合自身情况及国家需求、行业需求,基因组所打破旧有的不合时宜的人才评价标准,推行出一套以“代表性成果”为核心的直接评价“组合拳”,重点考量科技的创新度、发展的贡献度、产业的关联度。

比如,对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人才,重点评价支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农业生产中重大问题的情况;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就将重大科学发现、高质量论文、高水平专利等“代表性成果”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
王桂荣谈到,以往的评价体系就是数论文数量,但文章可能并没有什么实际社会应用价值,专利也是如此。然而,这些研究却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
“新的评价体系新就新在如果你的成果不能转化、不能落地,那就不会作数,有这样的前提,一些无意义的研究大家自然不会去做了。从源头切断动机,这能显著提高论文质量,让科研人员有心思做实在的研究。”王桂荣说。

走进基因组所,身穿白大褂的研究人员面对着一盆盆、一排排不同光照条件、不同培育环境的农作物,专注地进行仪器操作和数据记录。在集聚了各种昆虫的实验室中,他们也正各自进行着实验操作和饲料调配工作。

基因组所现有工作人员1300余人,其中科研人员约500名,高水平科技人才占比超过半数。
据了解,基因组所以这些科研人才为圆心,让他们可以自行组建团队,自主招聘团队成员、自主确定薪酬,在完成研究所重大任务的前提下,允许科研团队自由探索,自主决策技术路线。

目前,基因组所组建了11个创新团队,面向农科院需要解决的各类国家重大需求进行“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对他们所产出的成果如何进行合理分析评价?
王桂荣介绍说,这需要引入分类评价的方式。“比如基础研究,主要评价科研成果的原创性、科学价值和学术贡献。如果是产业应用型研究,则要评估是否符合市场实际需求和成果实用性。以探索马铃薯育种新技术为例,主要考察育种技术研发和应用情况,而不是发表论文篇数。”

除此之外,如果是和地方上的其他单位、企业进行合作,就会看重实用价值。“看这个应用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做到了什么程度,产生的新成果解决了什么产业问题、产生了多少经济效益。”王桂荣说。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评估产出成果,有的放矢地做精准评价,全面“向新看”,这是基因组所的科研人才们成果丰硕的重要原因。
据介绍,基因组所从事应用研究的吕亚清凭借“培育出两个番茄植物新品种和牵头成立的企业获得天使轮融资”破格评上了正高级职称。

吕亚清所在的团队主攻番茄育种,在彼时国外西红柿种子价格处于10元至25元不等的情况下,该团队率先破解了番茄基因组,检测出33种影响西红柿口味与香味的物质成分,并通过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技术培育出15种风味、颜色各异的番茄品种,团队目标是将市场西红柿种子价格打到3元到5元,让利于民,让惠于市场。

可以说,以“代表性成果”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的确立对科研人才而言,既是从不合理工作中解放出来的契机,也是面向新的科研目标发起冲击所吹响的号角,更是保障人才科研积极性、让重大成果得到转化落地的重要抓手。

以“代表性成果”为核心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既看创新,也看价值,还要看说服力。这一套评价体系,谁来做最后的评价把关人?

“方式上我们采取国际国内双层评估的方式。所有人提交的成果材料都要由国际上的顶级专家来评价。我们聘请了不同国家的院士来运作国际评价体系,有法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等,标准非常严格。”王桂荣介绍说。
不仅如此,在学术方面,基因组所还专门邀请了国内20多位院士组成学术委员会,其中有北大、清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院校和机构的专家。他们为科研人才的学术研究把关方向、进行评价,看这些研究是否符合国家的重大需求,是否是前沿技术且值得做的。

在基因组所的实践中,在评价体系中没能顺利过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之前就有没能通过评估的情况,归根结底还是在国家需求、前沿性上有欠缺。但我们认为不同人的能力应该在合适的位置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如果人才不擅长做研发,可以转到教学岗,转到超算平台、药物平台等平台开展工作。”王桂荣说。
与此同时,评价本身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高价值成果的诞生及相应研究的顺利开展。因此,基因组所还会定期邀请国际评估专家、国内学术委员会的学者和年轻的科研人才进行深入交流,以沟通促发展、促合作、促成果。

近年来,以“代表性成果”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正在释放正向效能。基因组所已经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细胞》(Cell)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9篇文章,授权专利153项,软件著作权127项,审定品种43项,成绩斐然。
为了让科研人员潜心科学事业,大鹏新区还给基因组所提供了两百余套人才房供居住使用。极具性价比的价格让助研人员和学生也能享受到深圳的人才配套,为科研人员在深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总之,深圳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评价机制,让他们能够潜心研究和创新,不为短期目标所惑、长期放手去干,立志产生颠覆性创新成果。”王桂荣说。

在深圳,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人才得到了公正的对待和评价,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关爱。
而他们,正带着鲜明的深圳烙印,在“科技战场”上挑大梁、担大任、当先锋。
相关报道:
采写:南方+记者 胡瑞
【作者】 胡瑞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