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食品报融媒体】
本报记者 陈欢
春风拂过,河岸披上新绿,踏入大河镇亢家坡村,只见一片片新翻耕的田地里,嫩绿的紫菀幼苗正迎风摇曳。一排排精心培育的药田,凝聚了村民们的心血与智慧——作为全镇首个紫菀特色种植的示范点,陕西汉中市西乡县亢家坡村正以“小规模、高品质、强联结”的发展策略,探索一条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双赢之路。

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党建工作的“红色引擎”推动。大河镇党委将紫菀种植纳入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通过党员的示范引领和农技人员的深入帮扶,为农户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镇村两级党组织联合组建了“产业服务队”,负责协调土地流转、技术培训、资金等关键问题。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指导,推广可持续的绿色种植技术,确保紫菀的品质能够达到药典的标准。“从种子的选择到产品的销售,每个环节都有专家为我们排忧解难,这让我们更有动力了。”合作社的负责人感慨地说。目前,紫菀产业不仅激活了闲置的土地资源,还吸引了留守劳动力在本地就业,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目标。
大河镇背倚云雾山脉,气候湿润、土壤松软,为紫菀等喜阴耐湿的中药材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2023年,该村集体携手镇党委共同启动了紫菀试种项目,精心挑选了三亩试验田,并采用了“人工除草+有机堆肥”的传统耕作方式,确保了整个种植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经过严格检测,所产紫菀的根茎中有效药用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吸引了众多周边药商主动前来洽谈采购。“我们宁愿减少种植面积,也要确保药材的品质。”种植项目的负责人王飞蹲在田边,轻柔地拨开一株紫菀的根茎,向我们介绍道,“每一株紫菀都是经过人工精心挑选和自然晾晒的,其药效和价值都远超一般药材。”
采取“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方式,通过集中育苗、规范化的种植流程以及确保最低收购价,合作社向农户免费传授种植技术,激励他们利用自家周围的空闲土地来创建“微型药园”。目前,已有23户村民参与其中,每户种植面积在0.2到0.5亩之间,合作社负责统一供应种苗、提供技术辅导,并确保产品回收。
“我们不做‘大而全’,只求‘小而美’。”亢家坡村党支部书记指着正在建设的紫菀文化长廊说,“未来计划打造‘一户一药园,一步一景观’的特色村落,让每块土地都变成风景,每株草药都讲出故事。”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