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祠公园东大门广场上的第四对亭台是醉翁轩和流杯亭。醉翁轩居北,流杯亭居南。一轩一亭,二者虽名称各异,却在形制上遥相呼应,对称而立,是东大门广场四对亭台中的最后一对。
何谓醉翁?何谓流杯?醉,乃饮酒所致;杯,乃饮酒之器,皆与酒有关。
宋庆历四年(1044),一代文豪欧阳修踏上太原这片土地,游历晋祠后,诗意大发,写下《晋祠》一诗。三年后的庆历七年(1047),欧阳修任滁州太守,为滁州西南琅琊山上一座新修的小亭写了一篇记文,这便是古文名篇《醉翁亭记》。琅琊山上的小亭原本无名,因欧阳修自号“醉翁”,曾在此饮酒,故名醉翁亭。按《醉翁亭记》的说法,醉翁亭是欧阳修命名的,所以,后世将醉翁亭与欧阳修始终联系在一起。
2017年,晋祠公园东大门广场修建亭台时,巧妙地借用这段佳话,将北面的亭子命名为醉翁轩。这一命名,既包含对欧阳修游历晋祠的纪念之义,又依据古建筑规制加以区分。命名为醉翁轩,不仅是与醉翁亭以示区别,而且从建筑形制上也具备了“轩”的特点。在传统建筑语境里,“亭”多四面通透,无墙无窗无门,供人短暂歇脚;而“轩”则设有墙、窗、门,空间更为私密,可供人小憩。
醉翁轩的楹联是“石上水流动皆静,云间山出幻而宁”。这副高雅恬静的联语本是清乾隆为北京潭柘寺流杯亭题写的楹联。今被转用在醉翁轩处,却毫无违和之感,反倒让轩内更添几分高雅静谧。
与醉翁轩隔水相望的流杯亭,则承载着更为古老的文人雅趣传统。流杯,是在亭内的地面上建曲折环绕的水槽,文人们集会时将盛满酒的杯子放在水槽中任其顺水漂流,待酒杯停驻在谁的面前,那人便需即兴赋诗一首,若吟不出诗句,便罚酒一杯。为增添这份雅韵,流杯亭选取欧阳修《晋祠》诗中的“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句子作为楹联,使“流杯”的韵味更加丰满。
由此可知,醉翁轩用古流杯亭的楹联,流杯亭则用“醉翁”欧阳修的诗联,二者隔空呼应,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并州新闻 赵士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