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于大语言模型技术平台创建智能体,并将智能体用于教学逐步成为部分学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路径。然而,在具体实践应用中,不少教师发现,创建智能体并不难,但是教育智能体如何符合自己的教学需要、更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其进行更多的“训练”。如何训练智能体,显然成为教师用好教育智能体的关键环节之一。
1 教育智能体角色及定位训练
教育智能体不同于大模型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智能体更关注教育微场景、微问题,从小切口解决师生教学需求。也正是因此,教师在设计智能体初期,必须明确“它服务的对象是谁”“它应具备哪些服务功能”这两个基本问题。比如是想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还是辅导高中生备考英语。确定了目标学生群体后,再聚焦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比如是计算题总出错,还是阅读理解能力不足……
找准教学需求,教师就需要在大模型平台创建智能体,并通过训练塑造智能体的合理人设。目前,豆包、通义千问、DeepSeek等多款国产大模型,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有些模型在理科解题方面表现更好,有些则在语言表达和创意生成上更为出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助手角色和预期功能,选择最匹配的模型作为智能体的大脑,以确保智能体能够更好地执行预定的教学任务。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开始第一步训练,即塑造智能体的合理人设,具体来说就是,教师需要不断地输入更加精准的提示词(描述或问题),让智能体明确“自己是谁”“能干什么”。在编写人设提示词时,教师应明确定义智能体的身份和专长领域,并界定它应掌握的核心知识范围,包括学科内容、课程标准和常见疑难点。如教师需要设定一位物理教师,需要将人物特点及教学特点描述提供给智能体——一位经验丰富、善于举例、幽默风趣的初三年级的物理教师,然后将使用智能体具体讲解的知识主题、重难点等一一输入智能体。
2 教育智能体知识库及功能训练
智能体有了清晰的角色定位后,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智能体的回答就会纸上谈兵,缺乏深度和准确性,因此需要为智能体“充电”。所谓的“充电”,主要是指教师为其构建专业知识库。
当前,比较常见的做法是教师通过智能体平台的知识配置功能,为智能体输入专业内容。按照平台要求整理好知识点,教师在后台建立一个清晰明确的Excel表格。需要注意的是,在表格知识点的整理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认识水平和教学规律,将知识点按照逻辑关系组织起来,并选择权威的资料作为知识来源,比如统编教材、课程标准和学术文献等,从而保证智能体在回答问题时,从知识库中找到正确的知识路径。
除了知识添加外,教师还可以为智能体添加各种实用功能,让它不再只是个答疑机器。智能体搭建平台一般会提供丰富的插件,如添加网络搜索功能让它获取最新资讯,配置图片生成能力帮助视觉化展示概念,或者启用代码运行功能辅助编程教学。
针对复杂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工作流功能设计智能体完成一系列的教学流程。工作流就像一张路线图,能把不同的任务步骤连接起来,一步一步完成复杂的多阶任务。如用工作流设计智能体完成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智能体先推送阅读材料,然后提出理解性问题,接着给出针对性反馈,最后总结阅读技巧。教师甚至可以设置智能触发条件,让智能体在识别到特定关键词或学习状态时,自动启动相应的教学支持,从而实现真正定制化的教学。
3 教育智能体对话及记忆训练
智能体有了专业知识和拓展功能,但如何与学生交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对话方式,以及灵活使用记忆功能。
教师可以在智能体搭建平台的交互设置中,调整智能体的说话方式和互动风格。就像真实课堂上,不同的教学环节需要不同的语气和表达方式。教师可以让智能体在讲解新概念时条理清晰、循序渐进,在指导练习时多用鼓励性的提问,在评价学生表现时保持客观公正但不失温度。为了增强亲和力,教师还可以设置个性化的“开场白”,如“您好!我是您的教学助手,随时待命!”同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智能体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除了文字交流,教师还可以开启多模态功能,让智能体展示图片、视频或动画,如数学、物理等学科,用图形直观展示抽象概念。为了让沟通更自然流畅,教师还可以打开“语音通话”功能,选择合适的音色与语言,让学生能够通过语音与智能体对话,创造更接近真实教学场景的互动体验。
记忆训练则是指教师开启智能体的“长期记忆”功能,让智能体能够总结记录聊天内容并更好地响应学生消息。教师可以通过配置平台提供的会话变量、全局变量和系统变量三种变量,实现精准的个性化教学。会话变量能在单次对话中保留临时信息,全局变量能在跨会话交流中保留数据,而系统变量则可以预定义变量。教师可利用会话变量追踪学生的即时学习状态,借助全局变量记录其长期学习偏好,并通过数据库整合历史学习轨迹与成效数据,以达成定制化教学目标。
4 教育智能体的测试评估与持续完善
智能体设计完成后,教师不能急于将其直接推给学生使用。就像新编写的教案需要先自我检验一样,智能体也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优化,才能确保其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需要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对智能体进行初步测试。模拟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类问题,测试智能体是否能给出准确、清晰的回答。需要特别关注边界情况,如学生提出超出教学范围的问题或表达不够明确时,智能体是否能妥善处理。通过这种演练,教师可以发现并修正智能体在知识掌握、表达方式和互动逻辑上的问题。
其次,发现问题后教师要根据测试结果进行针对性调整。如果是知识点错误,就需要修正知识库内容;如果是表达不够清晰,则可以调整对话设置;如果是功能使用不便,就要重新设计交互流程。大多数平台都提供了便捷的编辑工具,让教师能够快速进行这些微调。
最后,对于运行逻辑复杂的智能体,需要教师团队内部和部分学生试用后,收集反馈和建议。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评价表格,让试用者对智能体的专业性、响应速度和使用体验等方面进行评分和意见反馈。
智能体的训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定期收集学生反馈,分析使用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更新和迭代。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过程,能让智能体越来越契合教学需求,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作者苏瑞系广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副主任,徐济远系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专项课题“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广西中小学跨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23ZJY579]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1日 第04版
作者:苏瑞 徐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