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陶村兵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董保存,军史专家萨苏等来自文学、影视剧创作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该书作者陈廷佑的战友等做客活动现场,共同探讨这部以冀中平原为背景,展现两代军人英勇事迹的长篇小说。

《陶村兵事》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浆水庙的秘密究竟是什么?“陆泽野叟”的真正身份又是谁?在《陶村兵事》一书中,平凡的农村少年陶砚瓦与苏子坡的相遇,揭开了一段尘封的传奇——老将军张鹭洲、抗日四大拳手、浆水庙的神秘传说,以及“陆泽野叟”的铮铮铁骨……在战火的磨砺中,陶砚瓦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他与战友们一起,经历了“三关”的严峻考验,参与了惊心动魄的战斗,见证了战争与人性的交织,也收获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陶村兵事》,陈廷佑 著,作家出版社2025年5月版。
活动现场,叶梅认为,《陶村兵事》及其“龙脉”三部曲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值得关注的作品,作家陈廷佑抱持“国之大者”的文化自信,从城市到乡村,再到兵营,以《龙脉》《桲椤山》和《陶村兵事》,讲述了不同时期的机关故事、平原故事和军营故事,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需求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使三部曲同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梁鸿鹰表示,小说以其独特的历史视野、深刻的主题、鲜活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多元的写作手法,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写史立传,为冀中人民写心画像。浓厚的故土情、家国情和文化情,令读者在感受历史沧桑的同时,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和深刻启迪。作为作者的战友和同乡的董保存,对《陶村兵事》有着更深的感触。他认为,作品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语言的运用巧妙自然,展现了深州方言的独特魅力,作品所体现的“平原精神”也值得进一步总结和弘扬。
萨苏从军事视角解读了《陶村兵事》,分享了63军老战士的感人故事。在萨苏看来,作品中所展现的63军精神,以及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都令人感动和振奋。衡水文化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魏明明认为,《陶村兵事》对深州抗日故事和冀中儿女英勇事迹的描写,为我们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作品所体现的“平原精神”,也为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提供了值得遵循和坚守的信念指南。
记者/何安安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