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舒元臻 实习生 张海慧
棱角分明的大红色车分外抢眼,车尾折叠式卫星天线如机械翼展开;全地形履带表面覆盖荧光绿防滑鳞甲,液压关节处透出脉冲式呼吸光效,像机械巨兽的瞳孔;背部巨型机械臂形似星际引擎,银白色波纹管如巨蟒盘绕车体……这不是科幻大片里的高清画面,眼前这些红黑相间的“钢铁战甲”是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长沙基地近期引进的新型装备。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望城区的“硬核科技集结地”,探秘这道守护生命的终极防线。
硬核高科技亮眼安全感满满
“现场调度台是一个指挥集成的指挥中心和一个调度台的集成,布控球类似于救援现场指挥员的一双眼睛,可以精确地观察指挥现场的情况,做出实时决策。”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长沙基地队员李俊成介绍道。相比一排排的“钢铁巨兽”,基地里一个科技感满满、精致漂亮的“小球”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台看似普通的皮卡车是现场调度模块指挥车,它搭载了调度台和移动终端,可通过卫星公网来进行局域网的组建。一般用于断水、断电、断路和断网的极端情况下,它可以通过卫星来进行卫星通信,与后方进行连接。”李俊成说道。
记者了解到,基地装备可不止能变身“前方指挥部”的现场调度模块指挥车。“目前我们队员是94名,装备是54台(套),装备类型主要是涉及六类,即通信指挥、工程机械、船舶舟艇、排水救援、侦测搜寻和应急保障。”基地指挥员唐元彩告诉记者。
近年来,基地的装备日益完善,救援技术含量不断提升。针对湖南山体滑坡、泥石流、堤坝决口等灾害类型特点,基地都有非常完善的应对技术方案,可以快速启动多灾种应急救援行动。

长沙基地时间不长战绩不少
中国安能是一家以应急救援和工程建设为主责主业的央企。2023年4月,长沙市依托中国安能建设集团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筹建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长沙基地,同年11月30日获得应急管理部批准成立“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长沙基地”的批复。“基地承担以长沙市为中心,服务湖南省以及周边省份的国家级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任务。”唐元彩介绍。
虽然长沙基地筹建的时间不长,“战绩”却不少:自基地筹建之日起,圆满完成云南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湖南省“5·12防灾减灾日”以及长沙市、岳阳市、邵阳市应急演习演练任务15次,先后参加湖南麻阳山体塌方抢险、望城房屋倒塌救援和京津冀抗洪抢险任务等。
“特别是2024年长沙救援基地闻汛而动,先后投入救援力量320余人次,携13台(套)装备,辗转1200余公里,历经长沙、平江、华容、衡阳、湘潭、资兴等6地,持续奋战43昼夜,排内涝、堵决口、战山洪、处置管涌及渗水等各类险情,尤其是洞庭湖团洲垸决口封堵任务提前13小时完成。” 唐元彩表示,每逢汛期都会在外面待2个月以上。
两年来,随着装备设备的不断升级和专业救援队伍建设的持续加强,该基地已经成为一支护卫三湘四水的中坚救援力量。

练兵备战中随时听令出动
记者了解到,基地的队员们平时分布在湖南省内各地,从项目实战中进行专业技术练兵、练技能,一旦有任务所有装备和人员基本上能保证在5小时内随时集结到位。基地严格按照不少于40人的要求常驻备勤,战时能以不少于200人的标准迅速集结。日常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积极共享应急管理数据,对所属39台备勤装备进行维护保养,完善各类抢险方案预案,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够快速反应,安全处置。
由于塌方时松散的山体随时可能造成二次伤害,目前配备了智能挖掘机,远程操控,无需人员现场操作;针对沼泽地抢险一般挖掘机进不去,配备了水陆两栖挖掘机;由于堤坝的空洞或者松散容易造成溃堤,因此配备了自动的灌浆机,水泥浇筑堤坝……“这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得来的作战经验,让功能更完善、战斗力更强、装备更智能更进化,才能在各种危险场合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唐元彩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长沙基地广泛投入使用高精尖应急装备,全方位提升应急救援的综合能力。4月1日起,湖南全面进入汛期,长沙基地正在全力做好防汛备汛工作,眼前这些红黑相间的高科技“钢铁战甲”很可能在未来防灾、减灾、救援等方面建立起“生命防线”,凸显其巨大的实战作用。
“我们还将进一步充分发挥新装备新技术的优势,不断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提升全市应对自然灾害的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沙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叶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